和记者住对门的孙大妈上次肠炎发作去了药店,售货员给她推荐了一瓶进口药,连吃了三天却一点不见效,后来她女儿仔细看了说明书,才知道这是种治疗胃病的药,并不针对肠道疾病。
“大病医院看,小病药店瞧”,现如今遍布京城的大小药店比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还要深入人心,那些24小时营业的药店更是极大地方便了不少突然发病的患者。虽然药店为众多百姓看病打开了方便之门,但到药店看病拿药真的能像吃自助餐那样自助享用吗?
来到航天桥畔的爱心大药房,记者只对售货员说句“胃痛”,售货员就像报菜名那样连专治肠炎的“诺氟沙星”也介绍了出来,看来即使没有完全对症的药物,为了不失去这个商机,售货员也会向你介绍其它功效类似的药物,并极尽推销之能。值得注意的是,经记者询问发现,那些卖药人只是药剂师,有些甚至连药剂师也不是。这种在没有专业医生指导,而只是凭卖药人的经验甚至是想当然认为的情况下用药,很可能所购之药不仅治不了病,反而还会加重病情,产生副作用,或导致其它疾病的产生。这种吃错药的隐患的确令人担心不已。
记者在走访了一些药店之后发现,一些保健品生产厂家为了推销其产品,往往会利用回扣等手段与药店销售人员拉关系,让其大力向消费者推荐自己的保健品,并极尽夸大之能,将其说成能治百病的灵药。实际上,不少保健品都是那种“吃了见不到好处,不用也不见得坏”的东西。
在包括西单金象大药房在内的不少著名药店,记者发现大多数药店都不许病人拆开药品的包装仔细看,同时也不为病人提供打开包装的样品。而不少药品的生产日期以及具体适应症、副作用等详细说明正是标于药品包装内,使买药者总有一种在撞大运的感觉。如果买后发现药品不适用,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药店都不允许退换药品。至于个别药店为推销药品向病人推荐一些偏方,以至耽误病人病情的做法更是不可取。可见药店经营的许多弊端实在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了。